2001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1年苏州大学招生计划)

2001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20)
1.陈天华
(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湖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陈天华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其中心内容是指明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唤起人们为改变这种局势而斗争。《猛回头》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书中还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指出帝国主义“把我们18省都划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警世钟》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陈天华号召各阶层群众一致奋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2.东南互保
1900年东南各省督抚同上海领事制定的协定。又称《东南保护约款》。清政府“宣战上谕”发布后,刘坤一、张之洞拒绝执行。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正式会商,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
二、简答题(20)
1.简述1858年在上海签定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内容。1858年11月,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全权代表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等,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主要内容有:承认贩卖鸦片为合法贸易,鸦片改名“洋药”,每箱在通商口岸交纳三十两的进口税;中国海关由英人“ 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抽5%;洋货运销内地,除按价值抽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二)影响。《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不仅将侵略者通过《天津条约》取得的权益具 体化,而且有了重要的增加。条约规定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贩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此,烟毒更为猖獗。条约以“各口划一办理”为由,将外国侵略者利用1853年小刀会起义窃据上海海关管理权的做法强行推广于各口岸,要求由英国人“ 办”各口海关税务,造成了中国海关管理大权的旁落。条约规定的进出口税率,大大低于从前,而且转口运销的货物,在交纳5%的母口税和2.5%的子口税后,即可行销各地而不再征税,这极大地便利了西方国家的对华经济侵略。
2.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三、论述题(30)
1.试评价官督商办洋务企业
(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因为资金不足,创办了一种官商合作的新型经济形势,招募私人资本创立近代民用企业,当时比较出名的官督商办企业有:
(1)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2)开平矿务局,1877年由李鸿章派唐廷枢主持工作。
(3)电报总局, 1879年,由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1880年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
(4)上海机器织布局,1876年由李鸿章派魏纶先筹办织布事宜,但计划未能实现。1880年,机器织布局改组,龚寿图管官务,郑观应管商务。1890年,机器局部分投产。1893年,全厂烧毁。后来在织布局旧址设机器纺织总厂,仍为官督商办。1894年9月投产。
(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内外夹击下产生。封建顽固势力抵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生产。侵略者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兴办近代工商企业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垄断,但不能摆脱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的依赖,不能成为独立工商业体系。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发展的限制者。企业很难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自由竞争和发展。洋务派想以妥协换取与列强相安无事。侵略者不会坐视中国富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地位。
2.在太平天国战争与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外国列强都一度打出“中立”的幌子,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以自己从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所得的利益为足,打算利用中国内战的机会加紧侵略中国,趁清政府处境困难的时机,对它施用压力。但是,太平天国迅速发展,使得外国政府不知道能否抵挡,遂停止预备支持清政府,改而等待与观望。而太平天国也把外国人视为反对满清的盟友,于是外国列强更是打出中立的幌子,进一步衡量利益得失。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同列强签订合约,而太平天国发生内乱,列强于是撕下伪装的面纱,公开援助清政府。
辛亥革命过程中,武昌起义的成功,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和惊恐,他们本打算进行武装干涉。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帝国主义还不敢贸然武装干涉,于是就在“中立”的幌子下积极寻求和扶植新的代理人,以维护它们在华的侵略特权和利益。最后他们找到了控制北洋军事集团实权的袁世凯,促请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当看到清政府根本无力支撑之时,他们支持袁世凯同革命党人妥协,最后,在“中立”的伪装下,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都是迫于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不得已持观望态度,争取找到能保护自己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并在中立的面具下进行了暗地的支持。前者有通过给清政府施加压力以换取更多利益的目的,最终还是选择了清政府;后者则是暗地扶植代理军阀,最终也没有撕下中立的面纱。
?
2001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20)
1.陈天华
(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湖北新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陈天华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其中心内容是指明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唤起人们为改变这种局势而斗争。《猛回头》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书中还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指出帝国主义“把我们18省都划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警世钟》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陈天华
2001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1年苏州大学招生计划)插图
号召各阶层群众一致奋起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2.东南互保
1900年东南各省督抚同上海领事制定的协定。又称《东南保护约款》。清政府“宣战上谕”发布后,刘坤一、张之洞拒绝执行。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正式会商,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
二、简答题(20)
1.简述1858年在上海签定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内容。1858年11月,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全权代表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等,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主要内容有:承认贩卖鸦片为合法贸易,鸦片改名“洋药”,每箱在通商口岸交纳三十两的进口税;中国海关由英人“ 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抽5%;洋货运销内地,除按价值抽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二)影响。《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不仅将侵略者通过《天津条约》取得的权益具 体化,而且有了重要的增加。条约规定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贩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此,烟毒更为猖獗。条约以“各口划一办理”为由,将外国侵略者利用1853年小刀会起义窃据上海海关管理权的做法强行推广于各口岸,要求由英国人“ 办”各口海关税务,造成了中国海关管理大权的旁落。条约规定的进出口税率,大大低于从前,而且转口运销的货物,在交纳5%的母口税和2.5%的子口税后,即可行销各地而不再征税,这极大地便利了西方国家的对华经济侵略。
2.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三、论述题(30)
1.试评价官督商办洋务企业
(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因为资金不足,创办了一种官商合作的新型经济形势,招募私人资本创立近代民用企业,当时比较出名的官督商办企业有:
(1)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2)开平矿务局,1877年由李鸿章派唐廷枢主持工作。
(3)电报总局, 1879年,由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1880年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
(4)上海机器织布局,1876年由李鸿章派魏纶先筹办织布事宜,但计划未能实现。1880年,机器织布局改组,龚寿图管官务,郑观应管商务。1890年,机器局部分投产。1893年,全厂烧毁。后来在织布局旧址设机器纺织总厂,仍为官督商办。1894年9月投产。
(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内外夹击下产生。封建顽固势力抵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生产。侵略者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兴办近代工商企业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垄断,但不能摆脱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的依赖,不能成为独立工商业体系。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发展的限制者。企业很难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自由竞争和发展。洋务派想以妥协换取与列强相安无事。侵略者不会坐视中国富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地位。
2.在太平天国战争与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外国列强都一度打出“中立”的幌子,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以自己从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所得的利益为足,打算利用中国内战的机会加紧侵略中国,趁清政府处境困难的时机,对它施用压力。但是,太平天国迅速发展,使得外国政府不知道能否抵挡,遂停止预备支持清政府,改而等待与观望。而太平天国也把外国人视为反对满清的盟友,于是外国列强更是打出中立的幌子,进一步衡量利益得失。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同列强签订合约,而太平天国发生内乱,列强于是撕下伪装的面纱,公开援助清政府。
辛亥革命过程中,武昌起义的成功,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和惊恐,他们本打算进行武装干涉。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帝国主义还不敢贸然武装干涉,于是就在“中立”的幌子下积极寻求和扶植新的代理人,以维护它们在华的侵略特权和利益。最后他们找到了控制北洋军事集团实权的袁世凯,促请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当看到清政府根本无力支撑之时,他们支持袁世凯同革命党人妥协,最后,在“中立”的伪装下,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都是迫于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不得已持观望态度,争取找到能保护自己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并在中立的面具下进行了暗地的支持。前者有通过给清政府施加压力以换取更多利益的目的,最终还是选择了清政府;后者则是暗地扶植代理军阀,最终也没有撕下中立的面纱。
?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