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2年四川大曲酒价格)

2002年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肃奸,杀周锡能。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2.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这部书中,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春 秋》公羊派的学说,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愈变愈进步,即 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作“六经”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意在向人 们宣传他自己的变法是遵循孔子的“道统”,合乎“圣人之道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
3.少年中国学会
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1919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1923年后出现分化,其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4.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法规,1947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颁布。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规定设立人民法庭。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又颁布了补充条例。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挖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革命果实,组织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并积极参加入民解放军;农民的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简答题
1.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产生
(一)前提条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清王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他们普遍痛感失败之惨痛,从而迅速形成了“御侮自强”的社会思潮。清朝统治者兴起了一场以增强武备为核心的求强活动——“洋务运动”。
推动洋务运动开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来自日本的威胁。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已大力仿造西洋船炮军火,派遣学生分赴欧美留学。日本的动向已引起洞察时势的清朝富绅的不安。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一步扩大采用西法练兵和仿造西式军火的规模,扩充武备,窥视中国的动向,更引起洋务派要员的注目和忧虑。于是要求加快洋务运动步伐的呼
2002年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2年四川大曲酒价格)插图
声甚为急迫。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制造军火轮船等洋务事宜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促使洋务运动迅速开展的另一重要的原因和最直接的契机,一则是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对清朝封建统治的猛烈冲击。60年代初期,正是太平天国克服了内部危机而重新振作起来的高潮时期,并在长江下游地区接连重创清军;北方捻军也在江淮地区大为活跃,成为太平天国的有力支持者。这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因此,洋务派置办洋枪洋炮和兵船,首先用于镇压这些农民起义运动。
因此,洋务派在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和采用西法练兵的同时,还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新式枪炮和兵船,举办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建立了一批军火工厂,如安庆军械所等。中国近代工业就产生在军事工业之中,后来,为了辅助军事工业,为它提供必需的资金等,洋务派还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等,采用了官督商办等形势,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特殊性:但是,这些企业属封建政府所有,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筹建经费和巨大的常年开支大都是财政拨款,以及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机构的干预生产,因此不像普通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其管理方式等方面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实质上是封建官府垄断下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2.简述1894-1908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法战争失败,使他产生了反清的革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后,他决心用暴力来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他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一)建立革命政党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为奋斗目标。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各革命团体代表在日本东京筹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它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 1914年7月,孙中山又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
(二)制定革命纲领 。
孙中山给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本质是进步的、革命的。
(三)批判改良主义,进行革命宣传
1905年?907年,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同改良派进行了一场论战。结果以革命派的胜利和改良派的失败而结束,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好了舆论准备。
(四)领导和发动反清起义,推翻清王朝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领导和发动武装起义。如1895年的广州起义、1900年的惠州起义。同盟会成立,1907年?1908年,连续在我国南方沿海、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1911年,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直到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王朝。
3.简述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1)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 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
(2)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
(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 —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拋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
4.简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1937年2月10日,为了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国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各党派会议、迅速准备抗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坚持三民主义、停止武装暴动和赤化运动、苏维埃政府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四项保证会。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杨虎城等人提出了西安方面关于抗日救国8项议案;李宗仁等人提出保障言论自由、保护爱国运动、解放群众及加强救国运动案等。
全会经过激烈争论,接受了宋庆龄等提出的《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之提案》,否定了汪精卫提出的坚持剿共的政治决议案。
这次会议的召开,国民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三、论述题
1.试论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民族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鸦片战争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都遭到了破坏,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逐浙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开始走上了依赖外国资本的道路。阶级结抅和阶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等重大问题上,也发生来显著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产业工人,各通商口岸还出现了买办商人。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从此,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在文化上,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转折点。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等人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他们被称为经世派或地主阶级改革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其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①中国领土完整性遭到空前破坏,中国的内地税自主权、海关行使权、内河航运权、外国人入境 管理权等大量丧失。②公使馆的大量建立。1861至1862年间,英、法、俄、美等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馆。公使馆的建立标志着东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从东南沿海深入到了中国的腹地。
(2)经济上:①新开辟了11个通商口岸,从沿海扩张到北方及内地。外国人可以进入内地自由通商,这都为外国外国商品深入南北沿海和长江内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方便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从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②控制中国海关。1865年,总税务司在北京成立,各口税务司和海关的高级职员一律由洋人担任。③在华经营轮船航运业,中国新式航运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④争相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在扩大对华经济掠夺的同时,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⑤设立银行。各国列强在华开设的银行在中国经营国际汇兑、发行纸币,对清政府进行贷款,开始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工具。
(3)外交上:清政府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辛酉政变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联合。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论述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抗战开始,美国采取的是所谓的“两面政策”。由于日本的目的是独占中国,这就严重侵害了美国在华的利益,为维护其在中 国的利益及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霸权,对中国抗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又企图利用日本之手,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并把日本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对中日战争又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方针袒护和纵容日本的侵略行经。为了赚钱将大量军用器材及钢铁物资运往日本, 谋取暴利。
这种两面政策,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对日本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和支持态度,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2.扶蒋抑共援蒋抗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中、美、苏、英等26各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太平洋战争初期。美英军队遭到重创,使美国的“两面政策”遭到失败。为使中国拖住日本,减轻太平洋战争压力,美国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以贷款和物资援助中国,是实行的援蒋抗日政策。这一政策对于支持中国抗战、稳定中国货币起了积极作用。
3.扶蒋反共:1944年以后,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优势,美国企图在战后取代日本,独占中国,然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抗日武装发展壮大,政治地位上升。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后出现了收缩和减员,国民党政治地位下降。对此,美国焦虑不安如果这样下去,美国战后取代日本控制中国的目的就要破产。因此,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美国一方面遏止苏联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蒋介石也希望依赖美国的支持消灭中共的力量,实现专制独裁统治,在此基础上,美蒋加紧了勾结。1944年10月美国召回史迪威派魏德迈担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11月赫尔利继任驻华大使。史迪威被召回和赫尔利就任新大使,是美国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的标志。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扩发了内战危机。
?
2002年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肃奸,杀周锡能。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2.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这部书中,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附会《春 秋》公羊派的学说,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愈变愈进步,即 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作“六经”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意在向人 们宣传他自己的变法是遵循孔子的“道统”,合乎“圣人之道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
3.少年中国学会
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1919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1923年后出现分化,其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4.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法规,1947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颁布。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规定设立人民法庭。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又颁布了补充条例。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挖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革命果实,组织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并积极参加入民解放军;农民的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简答题
1.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产生
(一)前提条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清王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他们普遍痛感失败之惨痛,从而迅速形成了“御侮自强”的社会思潮。清朝统治者兴起了一场以增强武备为核心的求强活动——“洋务运动”。
推动洋务运动开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来自日本的威胁。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已大力仿造西洋船炮军火,派遣学生分赴欧美留学。日本的动向已引起洞察时势的清朝富绅的不安。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一步扩大采用西法练兵和仿造西式军火的规模,扩充武备,窥视中国的动向,更引起洋务派要员的注目和忧虑。于是要求加快洋务运动步伐的呼声甚为急迫。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制造军火轮船等洋务事宜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促使洋务运动迅速开展的另一重要的原因和最直接的契机,一则是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对清朝封建统治的猛烈冲击。60年代初期,正是太平天国克服了内部危机而重新振作起来的高潮时期,并在长江下游地区接连重创清军;北方捻军也在江淮地区大为活跃,成为太平天国的有力支持者。这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因此,洋务派置办洋枪洋炮和兵船,首先用于镇压这些农民起义运动。
因此,洋务派在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和采用西法练兵的同时,还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新式枪炮和兵船,举办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建立了一批军火工厂,如安庆军械所等。中国近代工业就产生在军事工业之中,后来,为了辅助军事工业,为它提供必需的资金等,洋务派还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等,采用了官督商办等形势,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特殊性:但是,这些企业属封建政府所有,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筹建经费和巨大的常年开支大都是财政拨款,以及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机构的干预生产,因此不像普通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其管理方式等方面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实质上是封建官府垄断下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2.简述1894-1908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法战争失败,使他产生了反清的革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后,他决心用暴力来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他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一)建立革命政党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为奋斗目标。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各革命团体代表在日本东京筹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它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 1914年7月,孙中山又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
(二)制定革命纲领 。
孙中山给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本质是进步的、革命的。
(三)批判改良主义,进行革命宣传
1905年?907年,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同改良派进行了一场论战。结果以革命派的胜利和改良派的失败而结束,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好了舆论准备。
(四)领导和发动反清起义,推翻清王朝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领导和发动武装起义。如1895年的广州起义、1900年的惠州起义。同盟会成立,1907年?1908年,连续在我国南方沿海、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1911年,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直到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王朝。
3.简述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1)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 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
(2)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1928年4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
(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 —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拋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
4.简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1937年2月10日,为了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国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各党派会议、迅速准备抗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坚持三民主义、停止武装暴动和赤化运动、苏维埃政府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四项保证会。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杨虎城等人提出了西安方面关于抗日救国8项议案;李宗仁等人提出保障言论自由、保护爱国运动、解放群众及加强救国运动案等。
全会经过激烈争论,接受了宋庆龄等提出的《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之提案》,否定了汪精卫提出的坚持剿共的政治决议案。
这次会议的召开,国民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三、论述题
1.试论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民族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鸦片战争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都遭到了破坏,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逐浙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开始走上了依赖外国资本的道路。阶级结抅和阶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等重大问题上,也发生来显著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产业工人,各通商口岸还出现了买办商人。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从此,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在文化上,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转折点。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等人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他们被称为经世派或地主阶级改革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其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①中国领土完整性遭到空前破坏,中国的内地税自主权、海关行使权、内河航运权、外国人入境 管理权等大量丧失。②公使馆的大量建立。1861至1862年间,英、法、俄、美等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馆。公使馆的建立标志着东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从东南沿海深入到了中国的腹地。
(2)经济上:①新开辟了11个通商口岸,从沿海扩张到北方及内地。外国人可以进入内地自由通商,这都为外国外国商品深入南北沿海和长江内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方便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从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②控制中国海关。1865年,总税务司在北京成立,各口税务司和海关的高级职员一律由洋人担任。③在华经营轮船航运业,中国新式航运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④争相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在扩大对华经济掠夺的同时,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⑤设立银行。各国列强在华开设的银行在中国经营国际汇兑、发行纸币,对清政府进行贷款,开始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工具。
(3)外交上:清政府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辛酉政变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联合。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论述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抗战开始,美国采取的是所谓的“两面政策”。由于日本的目的是独占中国,这就严重侵害了美国在华的利益,为维护其在中 国的利益及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霸权,对中国抗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又企图利用日本之手,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并把日本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对中日战争又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方针袒护和纵容日本的侵略行经。为了赚钱将大量军用器材及钢铁物资运往日本, 谋取暴利。
这种两面政策,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对日本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和支持态度,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2.扶蒋抑共援蒋抗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中、美、苏、英等26各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太平洋战争初期。美英军队遭到重创,使美国的“两面政策”遭到失败。为使中国拖住日本,减轻太平洋战争压力,美国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以贷款和物资援助中国,是实行的援蒋抗日政策。这一政策对于支持中国抗战、稳定中国货币起了积极作用。
3.扶蒋反共:1944年以后,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优势,美国企图在战后取代日本,独占中国,然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抗日武装发展壮大,政治地位上升。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后出现了收缩和减员,国民党政治地位下降。对此,美国焦虑不安如果这样下去,美国战后取代日本控制中国的目的就要破产。因此,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美国一方面遏止苏联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蒋介石也希望依赖美国的支持消灭中共的力量,实现专制独裁统治,在此基础上,美蒋加紧了勾结。1944年10月美国召回史迪威派魏德迈担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11月赫尔利继任驻华大使。史迪威被召回和赫尔利就任新大使,是美国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的标志。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扩发了内战危机。
?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