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5四川大学录取分数线安徽)

2015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二、简答题(共两题,每题45分)
1、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的看法,指明提出者,理由并评价。
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起始时间,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不少西方学者采用的方法,主张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第二种方法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多数中国学者采纳这种看法。
(一)1926年,吕思勉在《中国近代史讲义》中,认为欧洲人东来之后,即明中期以来,是为近代;中国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明代中期至戊戌变法,二是戊戌以后,第一阶段是外力压迫之时代,第二阶段是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之时代。同时承认鸦片战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分界。吕思勉强调了中西文化会通的意义,点明了其中存在的冲击与反应的关系,肯定了鸦片战争的标志作用。
(二)(1)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以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起始,认为近百年的中国只有一个问题,即能否近代化。
以鸦片战争为近代史开端的另一个学术理论依据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中,毛泽东提出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判断近代社会的依据。认为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
2015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5四川大学录取分数线安徽)插图
史学界基本接受了上述看法。
2、“五族共和”观念的起源及发展
五族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政治口号。这一原则强调了在中国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白);藏族(黑)。其中回族泛指穆斯林民族,包括新疆维吾尔族等。清朝曾将新疆称为回疆。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
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前,这个思想也只不过是一个不甚明确的雏形而已,但是在临时政府成立后,这个思想却变得系统起来。孙中山在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政体后,在《对外宣言》上首次使用了“ 中华民族”的称谓,说明中华民国代表当时中国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的统一体向自觉的民族统一体过渡的完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整合民族意识,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满人说:“清廷以退让而释干戈,皇室报酬,应示优异。”“至于皇室可察以尊号,给以年金,保其所有财产;其旗民生计,则各省正在筹议中。”他对汉人说:“清帝退位,满、蒙、回、藏之待遇,与汉人平等。”他对蒙古人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全同胞“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究之政体虽更,国犹是国。”这既是孙中山对五族共和思想的实践,又是对它绝好的阐释。
大中华思想的政治核心就是五族共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满族贵族专制统治,并不是针对每一个满族人来说的。所以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进步的民族主义思想,不是狭隘的、反动的民族主义,所以才会成为较成熟的理论。
辛亥革命发生后,在斗争实践中,?孙中山已淡化了简单地驱满排满情绪,上升为民族政治平等的思想。他指出:辛亥革命,既“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并强调:“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可见其主张民族平等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执掌国家政权。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五个统一,其中第一个统一就是“民族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孙中山还强调,要在共和的旗帜下,各族人民享有同等的参政权。“今我共和成立,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了解 共和之真理,与吾内地同胞一致进行,以共享共和之幸福。”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意识问题上,孙中山的民族观内涵已有了明显进步和发展。孙中山还指出:“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种族不平等之问题解决,政治不平等问题亦同时解决,永无更起纷争之事。所望者以后五大民族,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则我五大民族公同负荷之大责任也。”此时的孙中山已不再把满、蒙等民族排除于中国之外,并特意会访了原清朝摄政王载沣,对他能代表清朝政府和平交出政权、服从共和之举表示赞赏,进而向他讲述了“ 民族平等”的意义所在,旨在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融洽满汉民族之间的感情。表达了他们要建立“民族平等”的新国家的深切愿望。
五、小论文
给了几段如吕思勉评价南人与北人的材料
材料一:1902年的一个日本人的描述,说北清和南方的区别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北方总是以武力打败南方,南方总是文明程度高于南方
材料三、四:略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小论文。
?
2015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二、简答题(共两题,每题45分)
1、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史起点的看法,指明提出者,理由并评价。
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起始时间,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不少西方学者采用的方法,主张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第二种方法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多数中国学者采纳这种看法。
(一)1926年,吕思勉在《中国近代史讲义》中,认为欧洲人东来之后,即明中期以来,是为近代;中国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明代中期至戊戌变法,二是戊戌以后,第一阶段是外力压迫之时代,第二阶段是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之时代。同时承认鸦片战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分界。吕思勉强调了中西文化会通的意义,点明了其中存在的冲击与反应的关系,肯定了鸦片战争的标志作用。
(二)(1)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以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起始,认为近百年的中国只有一个问题,即能否近代化。
以鸦片战争为近代史开端的另一个学术理论依据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中,毛泽东提出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判断近代社会的依据。认为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史学界基本接受了上述看法。
2、“五族共和”观念的起源及发展
五族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政治口号。这一原则强调了在中国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白);藏族(黑)。其中回族泛指穆斯林民族,包括新疆维吾尔族等。清朝曾将新疆称为回疆。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
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前,这个思想也只不过是一个不甚明确的雏形而已,但是在临时政府成立后,这个思想却变得系统起来。孙中山在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政体后,在《对外宣言》上首次使用了“ 中华民族”的称谓,说明中华民国代表当时中国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的统一体向自觉的民族统一体过渡的完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整合民族意识,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满人说:“清廷以退让而释干戈,皇室报酬,应示优异。”“至于皇室可察以尊号,给以年金,保其所有财产;其旗民生计,则各省正在筹议中。”他对汉人说:“清帝退位,满、蒙、回、藏之待遇,与汉人平等。”他对蒙古人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全同胞“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究之政体虽更,国犹是国。”这既是孙中山对五族共和思想的实践,又是对它绝好的阐释。
大中华思想的政治核心就是五族共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满族贵族专制统治,并不是针对每一个满族人来说的。所以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进步的民族主义思想,不是狭隘的、反动的民族主义,所以才会成为较成熟的理论。
辛亥革命发生后,在斗争实践中,?孙中山已淡化了简单地驱满排满情绪,上升为民族政治平等的思想。他指出:辛亥革命,既“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中,满族独占优胜之地位,握无上之权力,以压制其他四族。满洲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隶,其种族不平等,达于极点。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并强调:“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可见其主张民族平等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执掌国家政权。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五个统一,其中第一个统一就是“民族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孙中山还强调,要在共和的旗帜下,各族人民享有同等的参政权。“今我共和成立,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了解 共和之真理,与吾内地同胞一致进行,以共享共和之幸福。”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意识问题上,孙中山的民族观内涵已有了明显进步和发展。孙中山还指出:“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种族不平等之问题解决,政治不平等问题亦同时解决,永无更起纷争之事。所望者以后五大民族,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则我五大民族公同负荷之大责任也。”此时的孙中山已不再把满、蒙等民族排除于中国之外,并特意会访了原清朝摄政王载沣,对他能代表清朝政府和平交出政权、服从共和之举表示赞赏,进而向他讲述了“ 民族平等”的意义所在,旨在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融洽满汉民族之间的感情。表达了他们要建立“民族平等”的新国家的深切愿望。
五、小论文
给了几段如吕思勉评价南人与北人的材料
材料一:1902年的一个日本人的描述,说北清和南方的区别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北方总是以武力打败南方,南方总是文明程度高于南方
材料三、四:略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小论文。
?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