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研究生导师简介-王俊杰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 Free考研…(天文台研究员工资)

姓名:王俊杰性别:男职务:研究员职称:研究员学历:博士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电话:010-64888708邮政编码:100012传真:无电子邮件:goffice@nao.cas.cn个人网页:http://sgst.bao.ac.cn/member/wjj.php简历: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大学本科,学士。1986年7月至1993年12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红外天文组,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并参与兴隆1.26米红外望远镜的调试观测工作。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保加利亚国立天文台合作研究。1994年9月:德国海德堡马普天文所合作研究。1993年12月-1997年6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其间于1995年4月至1996年8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意大利arcetri天文台做博士论文,博士论文题目为:studyofyoungstellarobjectsandstarformingregions,1997年6月获博士学位。1997年7月至今: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及国家天文台(同一单位变更名称)从事科研工作,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7月至2001年10月:德国马普学会fellowship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heidelberg大学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2002年7月至2002年8月:葡萄牙波尔多大学、法国巴黎墨东天文台及丹麦阿胡斯大学访问。2003年3月至2003年6月,台湾国科会资助作为研究员在台湾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合作研究。2005年6月,日本国立天文台及岗山天体物理观测站合作研究。2008年9月至今,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及创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工作。其间,多次赴德国科隆大学及瑞士gornergrat观测站工作访问。并负责推进创建国家天文台-西藏大学联合天体物理中心以及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工作,随后作为该中心及实验室的执行主任。近年来曾主持过多项国
…天文台研究生导师简介-王俊杰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 Free考研…(天文台研究员工资)插图
家级及部委级基金项目工作。研究领域:恒星形成的多波段观测及理论研究恒星的形成与早期演化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研究领域中最炙手、观测与理论研究最不完善的课题之一,对恒星形成的理解是对行星形成乃至星系形成理解的基础。恒星的形成过程极其复杂,包括有塌缩、吸积、喷流、激波及碰撞等多种物理过程。在恒星初始形成过程中,除了分子云自发性塌缩以外,目前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外在触发机制对于下一代恒星形成可能扮演关键角色。我们课题目前着重研究恒星形成的外部触发机制,如研究分子云彼此碰撞、以及hii区及bubble或超新星遗迹与周围分子云作用而引发的恒星诞生等。我们以co分子谱线巡天数据为基础,配合其它波段观测数据,取得银河系内可能分子云-云碰撞、与hii区和大质量星成协的分子云样本,进行毫米波/亚毫米波、射电、光学及红外波段的观测,诊断出外部触发恒星形成的条件与机制,同时针对这些观测样本进行理论建模工作。我们的结果将有助于了解银河系星际物质中恒星形成的触发机制及过程,也可对银河系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证据。博士研究课题可选择下述研究方向之一:(1)恒星形成的触发机制研究。(2)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喷流/吸积过程(3)大质量恒星形成与hii区研究(4)星团的形成(5)恒星形成和早期演化过程中的天体化学(6)银河系内恒星形成区的亚毫米波巡天观测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社会任职: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兼恒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国家天文台-西藏大学联合天体物理中心以及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获奖及荣誉:代表论著:对恒星形成研究不同分支领域的代表性论文:”spectralclassificationandreddeningintheyoungopenclusterngc6913″,wang,j.-j.,hu,j.-y.,astron.astrophys.,356,118,2000″ametal-poorcompacthiiregionwithasmallisolatedanddenseyoungstellarcluster”,wang,j.-j.,wei,j.-y.,hu,j.-y.,apj,573,238,2002“thefirstobservationofcircumstellarnebulaofvicyg12”,wang,j.-j.,zhu,z.-x.,chin.phys.lett.,vol.20,no.5,778,2003“massivestarformationtriggeredbycollisionbetweengalacticandaccretedintergalacticclouds”,wang,j.-j.,chen,w.-p.,miller,m.,qin,s.-l.,wu,y.-f.,apj,614,l105,2004″observationsofcolinesatsubmillimeterwavelengthsfrommolecularcloudsassociatedwithuchii/hiiregions”,qin,s.-l.,wang,j.-j.,zhao,g.,miller,m.,zhao,j.-h.,astron.astrophys.,484,361,2008“starformationassociatedwiththesupernovaremnantic443”,xu,j.-l.,wang,j.-j.,&miller,m.,apj,727,81,2011“multiwavelengthstudyoftheinfrareddustbubbles51”,zhang,c.p.&wang,j.j.,a&a,544,a11,2012“propertiesandkeplerianrotationofthehotcoreiras20126+4104”,xu,j.-l.,wang,j.-j.,&ning,c.-c.,apj,744,175,2012“outflowandaccretiondetectionsintheyoungstellarobjectiras04579+4703”,xu,j.-l.,wang,j.-j.,&qin,s.-l.,a&a,540,l13,2012“asystemicstudyof14southerninfrareddarkcloudswiththen2h+,hnc,hco+,andhcnlines”,liu,x.-l.,wang,j.-j.,&xu,j.-l.mnras,arxive-prints:1301.5284,2013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