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2年江苏录取分数线)

2002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20)
1.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2.《新青年》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 。初名《青年杂志》,第2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 , 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为季刊。曾发表《新青年的新宣言 》,指出刊物应成为 。1925 年4月改月刊,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基本任务。
二、简答题(20)
1.说说中国早期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
(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2)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
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
2002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2年江苏录取分数线)插图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901年,清廷同联合侵华的俄、英、日、美、法、德、意、奥八国,与比利时、西班牙、荷兰11个国家分别订立了《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及其危害为:
(1)赔款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亿。巨额的战争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与社会经济的凋敝,清政府的税收财政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控制。
(2)拆毁大沽到北京沿路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守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十二个战略要地。帝国主义完全在军事上控制了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3)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各国可以驻兵。公使完全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与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观众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办理对外交涉。便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中国的对外机构,来操纵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可以从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对清政府实行全面的控制。因此,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统治秩序已经完全确立。
三、论述题(40)
1.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康有为等人坚持和平改良,并且由此得出了“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的结论。请结合1980年以来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其失败原因进行了探索,一些学者将其失败归结为改良主义道路的失败,但是近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做出了新的解释,主要如下。
1.变法没有得到社会内部的有力支持。大一统的中国专制帝制,把一切的生机和活力都扼杀了,维新派无法采取别样的政策来保存革命的力量。
2.上层变法者在策略上有重大的失误:在封建势力顽固,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不支持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发动改革运动的时期,改革派应该采取的策略应该是“缓缓图之”,但是戊戌变法实际上却操之过急了,在短短的一百多天之内,连发了一百多道诏书,一定会激起封建势力的反抗,这就是太激进的情况下造成的反弹。
3.初次以外,戊戌变法也没有发动广泛的人民群众,而是把变法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使得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没能参与进来,群众基础薄弱。
4.戊戌变法派过分的依赖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变法派企图实现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光绪皇帝的实权被剥夺,变法的一些措施和政令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5.变法派对袁世凯的盲目相信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妄想得到袁世凯的支持而使得袁世凯知晓了变法派的策略,事后袁世凯反叛,使得改革力量受到严重的削弱。
2.试比较“照旧交粮纳税”与“平均地权”的本质区别
“照旧交粮纳税”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实际推行的赋税政策,是为了解决物资供应紧张局面而提出的,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色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体现了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
(一)“照旧交粮纳税”的提出背景及内容
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以此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理想社会。但这一设想超越了当时的生产水平,根本无法实现。为了应对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向洪秀全建议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后被批准实行。
“照旧交粮纳税”就是仿照清朝的办法征收田赋。承认租佃关系,允许地主征收地租。同时地主是田赋的主要交纳者,交纳漕粮和丁银。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它不仅保护自耕农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旧的土地关系因之而被保留下来。这一政策的是农民阶级为应对物资不足局面的产物,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农民阶级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因而“照旧交粮纳税”被深深地打上了封建主义和小农的烙印。
(二)“平均地权”的提出及含义
1905年,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
“平均地权”有以下几层含义:1、“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2、解决土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核定地价”。其现有土地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3、中国实行平均地权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对如何防止中国出现像西方的贫富对立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群众的恳切同情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体现了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总之,“照旧交粮纳税”和“平均地权”分别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提出的挽救社会的方案,二者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前者更多地体现着传统之内的封建主义色彩,后者更多地体现着传统之外的资本主义色彩,从“照旧交粮纳税”到“平均地权”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2002年苏州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20)
1.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2.《新青年》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 。初名《青年杂志》,第2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 , 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为季刊。曾发表《新青年的新宣言 》,指出刊物应成为 。1925 年4月改月刊,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基本任务。
二、简答题(20)
1.说说中国早期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
(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2)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
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901年,清廷同联合侵华的俄、英、日、美、法、德、意、奥八国,与比利时、西班牙、荷兰11个国家分别订立了《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及其危害为:
(1)赔款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亿。巨额的战争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与社会经济的凋敝,清政府的税收财政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控制。
(2)拆毁大沽到北京沿路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守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十二个战略要地。帝国主义完全在军事上控制了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3)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各国可以驻兵。公使完全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与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观众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办理对外交涉。便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中国的对外机构,来操纵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它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可以从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对清政府实行全面的控制。因此,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统治秩序已经完全确立。
三、论述题(40)
1.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康有为等人坚持和平改良,并且由此得出了“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的结论。请结合1980年以来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其失败原因进行了探索,一些学者将其失败归结为改良主义道路的失败,但是近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做出了新的解释,主要如下。
1.变法没有得到社会内部的有力支持。大一统的中国专制帝制,把一切的生机和活力都扼杀了,维新派无法采取别样的政策来保存革命的力量。
2.上层变法者在策略上有重大的失误:在封建势力顽固,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不支持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发动改革运动的时期,改革派应该采取的策略应该是“缓缓图之”,但是戊戌变法实际上却操之过急了,在短短的一百多天之内,连发了一百多道诏书,一定会激起封建势力的反抗,这就是太激进的情况下造成的反弹。
3.初次以外,戊戌变法也没有发动广泛的人民群众,而是把变法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使得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没能参与进来,群众基础薄弱。
4.戊戌变法派过分的依赖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变法派企图实现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光绪皇帝的实权被剥夺,变法的一些措施和政令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5.变法派对袁世凯的盲目相信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妄想得到袁世凯的支持而使得袁世凯知晓了变法派的策略,事后袁世凯反叛,使得改革力量受到严重的削弱。
2.试比较“照旧交粮纳税”与“平均地权”的本质区别
“照旧交粮纳税”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实际推行的赋税政策,是为了解决物资供应紧张局面而提出的,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色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体现了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
(一)“照旧交粮纳税”的提出背景及内容
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以此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理想社会。但这一设想超越了当时的生产水平,根本无法实现。为了应对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向洪秀全建议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后被批准实行。
“照旧交粮纳税”就是仿照清朝的办法征收田赋。承认租佃关系,允许地主征收地租。同时地主是田赋的主要交纳者,交纳漕粮和丁银。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它不仅保护自耕农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旧的土地关系因之而被保留下来。这一政策的是农民阶级为应对物资不足局面的产物,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农民阶级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因而“照旧交粮纳税”被深深地打上了封建主义和小农的烙印。
(二)“平均地权”的提出及含义
1905年,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
“平均地权”有以下几层含义:1、“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2、解决土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核定地价”。其现有土地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3、中国实行平均地权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对如何防止中国出现像西方的贫富对立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群众的恳切同情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体现了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总之,“照旧交粮纳税”和“平均地权”分别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提出的挽救社会的方案,二者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前者更多地体现着传统之内的封建主义色彩,后者更多地体现着传统之外的资本主义色彩,从“照旧交粮纳税”到“平均地权”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8